C:張文韋
L:林季樺
L:我想,Twins 旨在創造出一盞可以無時無刻陪伴你的燈,藉由它跟你在一起做什麼事情,也可以傳遞給其他人,讓其他人知道你在做什麼,達到連接。
C:所以它想要囊括所有燈可以做的事情。它隱含了一種意圖,透過這盞燈把兩個人的生活連接在一起,也有一種野心讓這盞燈成為陪著使用者一起生活的一個角色。但是成效也不一定啦。而且這四種功能的狀態好像也不能算是全部的生活,氣氛燈跟關掉其實也蠻像的,或是說有點曖昧。
C:然後另外一個我覺得令人困惑的是,燈擺放的姿態不是會影響到它發光的部位跟發光的模式嗎?可能是因為他造型的關係,很難直覺的知道他會從哪裡發光。
L:感覺要一遍一遍試誤才會知道,也可能沒辦法明確的確定。
C:還有就是它的姿態跟功能的聯結,並沒有很明白。
C:它可能多多少少有一點,但是沒有做得很明顯。功能裡面性格最強烈的是閱讀燈跟床頭燈,所以其實也可以選擇一個比較具象的方式,用兩個東西的典型來作造型,至少檯燈有一個蠻清楚的典型,床頭燈比較弱一點。
L:一開始就在想為什麼要用木頭材質,可能像是photo box一樣,想帶給人一點溫度,呼應陪伴這件事情。
C:木頭感覺真的是會留在身邊留久一點的東西。另外我也好奇它側躺下來會是什麼樣子。
L:就像你說的,閱讀燈跟床邊燈是最明顯的生活對應。就像是在告知別人我目前的狀態。對於一般學生來說,閱讀或看書可能會比較偏向工作性質,床邊燈、氣氛燈則表示休息。有點像是在 FB 打卡,用來表示現在的狀況,並希望別人也知道。不過無形之中好像也會給用另外一盞燈的一點壓力?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可以一起激勵也可以是一種炫耀。
C:那你覺得 Good Night Lamp 就比較不會造成壓力嗎?
L:嗯,可能是因為不同主體吧?它畢竟是一盞靜態的燈,只有 on 跟 off。但 Twins 就不一樣,假設我現在在看書或者在睡覺,還是會注意到對方的狀態,有點像動態顯示,讓我覺得很麻煩。
C:似乎如此。而且這個互相顧慮的循環會不斷循環下去。
L:Good Night Lamp 基本上只會顯示我是醒著還是睡著,至於醒著做什麼,就不會揭露出來。可是若是像這盞燈的顯示形式,就會造成一種恐慌感,就像那種「我還沒有去做模型但你已經在做模型了」的緊張感。
C:因為它給你一個回應的管道。比方說晚安燈,它並沒有開一個回應的管道給你。因為其實他根本就不預期你要把自己那邊的燈也關掉。但 Twins 開啟了一個可回應的管道,會讓人感受壓力,是因為對方會知道你可以回應,他就會預期、期待你的回應。
L:而且還是兩個人之間的互動,會更有壓力。
C:如果跟社群網站來相比的話, 基本上它是用一種比較低調的方式在做兩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動,
L:這不一定吧,社群網站上可以一次看到很多人的訊息,但你也可以決定要不要看。雖然比起用文字敘述,訊息可能用燈光表達會比較不具侵略性的,但還是有一定侵擾。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當訊息是文字的話,可以看一眼就算了而不去仔細看內容;燈的話,在熟悉它的運作後,就會直接理解它的意義,不論你想知道與否你都會知道。
C:你剛剛講的從閱讀、氣氛燈到睡覺,像是一種漸進,專注度上的漸層。不過我覺得造型跟功能的關聯度還是有點低。
L:閱讀燈的造型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應映了檯燈的理型,但是因為轉換的需求所以做了一些調整跟妥協。一般燈具不是 on 就是 off,也不會要帶著它離開原來的位置,就算是在小套房,從床頭拿到書桌也還是很奇怪。但 Twins 卻是期望你帶著它走。
C:那你會覺得翻轉這個動作它是有什麼聯結在裡面的嗎?譬如說我們在跟物件的互動中,翻轉這件事情有沒有在怎樣情境中發生?
L:翻轉會產生不一樣的樣貌,像是直立或是橫躺的兩個方向,讓他跟原來的樣子不一樣。多多少少會有呼應到它功能的地方,只是想不到翻轉的動作是從哪裡來,因為他不是一個你自然而然就能夠想到的與他互動的方式。
L:它感覺在功能的安排上也有去依照使用情境的時間順序,從關、打開、休息、打開的關係來看,鄰近的模式也有一定的相關性。不過沒有明講的話真的很難知道這些事情。也許沒有那麼明確點出,是想要讓使用者多花點時間跟它相處吧。
C:也可以這樣子講。它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姿勢,表示它該站成什麼樣子的話,也可能是影射它其實可以用各式各樣的姿勢來站立。譬如說你剛剛講到站立跟躺著,氣氛燈就比較適合躺著,然後站著就是檯燈跟床邊燈。
L:不過我覺得床邊燈也可以是躺著,因為睡覺時人是躺著的。
C:也是,如要用漸進的方式來講的話,床邊燈好像應該要比氣氛燈還更像躺著。我覺得看起來閱讀燈跟床邊燈的姿態其實很像,都是比較像直立着,不知道他們的姿態有影射出什麼不同的意義。
L:像是關掉跟氣氛燈我也覺得不太好分。
C:讓我想到的是,一般設計都在追求「看了就知道怎麼用」、「形隨機能」之類的,給很多暗示、使用方式的指引。然後比較起來,像上課時候提的那些設計,會比較希望人跟物件有一段相處的時間,彼此交流、琢磨久一點。那應該要怎樣去判斷這類設計的好壞呢?應該也不會是一昧的增加困難度、增加互相相處需要的時間,怎樣去判斷這個需要花時間相處的設計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因為他也不可能變成一個簡單的原則,讓它變得越來越費解、越來越陌生。譬如說在講陌異化的時候,終究還是先需要一個熟悉的東西讓他踏進來,去抓那個陌生跟熟悉的比例吧。
C:其實講起來,我覺得這個作品沒有給我一個熟悉的指引。就像從它的命名來看,Twins是一個很大的重點,但 Twins表示對方狀態的方式是, 在對方光亮的那面,表示個小光點這樣。但光的位置就已經很難記了,面對這樣的變化,會不太知道該如何反應。
L:可能會追逐那個點把燈轉到跟對方一樣的位置?它有在暗示你可以這樣做。雖然沒有那麼明顯。
C: 不知道會不會造成某種強迫症,就是一定要對到跟對方一樣的位置。不過這就繞回去剛剛講的社交上的壓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