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批判互動設計期末報告心得 / B9934031周雅涵



Real Fiction 


        自從選擇設計這條路以來,就一直在探索設計能夠有什麼樣的力量?身為設計師能夠為世界貢獻些什麼?Real Fiction章節中的一開頭就引用E. Manzini「設計師的終極責任,是生產一個適合人們居住的世界,而這樣的世界裡人們並不僅僅只是生存,還有抒發和擴展其文化和精神的可能性。」我一直都不認為設計僅僅只是造型,也不認為其中極目的只是單存的解決問題(能不製造更多問題就好了),更不應該只是服膺商業社會,設計擁有的價值,不應該用功利所評斷,在這裡我得到了一個不錯的答案,而且比我想的更多。



        我一直喜歡設計的部分是設計能夠將虛擬的想法實現於日常生活之中,我認為這樣如何由虛到實的過程就是設計者的挑戰。現在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所謂在日常生活中實現不一定指的就一定要大量生產,影響一代人們的生活。如果設計能夠改變,或者說引起使用者或觀者一些啟發與想法,事實上也是一項成功的設計,因為真實並不一定存在於現實之中。

        Dunne在這一章節裡,承續之前談論了許多設計如何去啟發和影響人的反思和心靈活動。許多人是被「困」在我們現在存在的現實世界之中,而這並不應該是唯一的答案,現在的這個現實只是曾經的無數選擇消歧後的結果,而其實我們可以有更多選擇,只是看不到。而「概念性設計」提供人們打破這樣的觀念,它去虛構一個可能的產品,這樣的產品可能引發人們對於生活和未來的想像,進而去反思現在。設計產品就像是科幻小說或電影,同樣具有啟發人類想像的力量。

        在學批判互動設計之前,不曾仔細想過設計能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多少影響,但有趣的是,人的想像真的是一想厲害的技能。當我們拿到一個產品,就會開始思考這樣物品的用途為何?如何使用?對於生活會有什麼影響?而文中提及的「概念性產品」便是運用設計師對人心理對於產品這樣運作的了解去讓人們進行反思,它們並不一定能夠真正運作,而在觀看者想像的過程中,產品就已經被使用了。其實在閱讀時一直想起老莊的思想,虛假不一定就不真實,眼前所看到的真實也不一定就是真實。當人們入迷的看一部電影,會將自己帶入場景之中去感受,而不會去思考這部電影是不是「真實」,即使電影的劇情並非在我們生存現實之中發生過的,他也不是不存在的。我都覺得,人大部分的時間反而是活在想像之中的,於是想像的無限也是一種真實的體驗,而想像的空間也成為了一設計新領域。

        要如何用「概念性產品」激起人們對於電子物品影響日常生活的幻想呢?文中也不斷在討論這樣的議題。最困難的點就是,如何讓人們在看到產品的同時能夠在想像中將產品帶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使用,而非僅僅只是將它作為一個與自己無關的藝術品?這也是批判設計難的地方,也是我有時候會看不懂某些作品時會思考的。這樣的「產品」要啟發人們,必須先給人們一點「提示」,可能是與某個現存產品的比較,可能是對某個議題作的,而觀者能透過這樣的背景認知產生想像進而獲得共鳴或反思。但我們去看展時,也時常發現作品太過於抽象以致於無法進行上述的心理活動,或是看了解說文字才發現跟自己腦內解讀完全不同,這樣距離感的拿捏是需要仔細斟酌的。

         而在閱讀的過程也會一直去想,設計和藝術的分野究竟為何?在最後一段Dunne說到,設計師可以成為概念藝術家。那他究竟是設計師?還是用設計方法去操作的藝術家?曾經有一位老師為設計與藝術的解釋為「藝術是為自己而作,設計是為眾人而作」,如果是這樣,為了啟發眾人思考的作品,也許也可稱之為設計,而非僅是抒發自我情感和美學的作品。而事實上設計與藝術的分野也許也不該劃分的如此清楚,畢竟那只是人們為了方便而架構出來的兩個框框,而人類的世界是如此複雜,有什麼東西能真正準確的放到框框裡面呢?就像本文稐及的現實與虛擬,也許我們打破這樣的分野與框框,才能讓我們看的到平常發現不到的風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